【地评线】中安时评:用“预算公开”打造“阳光财政” 世界快看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各项重点任务资金怎样安排,“三公”经费如何使用……3月28日,随着财政部公开2023年中央预算、中央部门陆续公布部门预算,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公开拉开大幕。

预算公开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,是提升预算管理水平、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、强化预算约束力的重要举措。近年来,我国预算公开范围不断扩展,内容不断完善,形式不断优化,持续提升预算透明度和可获得性,推动建设阳光政府、责任政府、服务政府。

预算公开让“钱花得明明白白”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“国家账本”的钱怎么花,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备受社会关注。自2009年中央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,今年已是中央部门连续第15年“晒预算”。这些年来,公开部门越来越多,公开范围不断扩大,公开内容也日益丰富。在中央预算方面,今年公开的内容涵盖中央四本预算情况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情况和有关说明。如,中央一般公共预算、政府性基金预算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及其变动说明,46项转移支付项目分地区情况及其说明等。在中央部门预算方面,公开内容涵盖部门总体收支预算情况、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情况以及重点事项说明等。例如,今年各部门均公开了部门收支总表、财政拨款收支总表等9张报表,全面、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。“账本”越来越厚实,条目也越来越清晰。一项项详实数据,让“钱花得明明白白”,成为进一步打造“阳光财政”的生动实践。

预算公开让“钱怎么花看得懂”。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是现代财政预算制度的灵魂。“阳光财政”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是规范公权力、让财政权在“阳光”下运行的有效工具。今年各中央部门在公开上述预算报表的同时,还对预算收支增减变化、机关运行经费安排、“三公”经费、政府采购、国有资产占用、预算绩效管理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项目等情况予以说明,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。为使公众找得到、看得懂、能监督,各部门的部门预算除在本部门网站公开外,继续在财政部网站设立的“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”集中展示。今年大幅增加的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数量,则实现了对中央部门预算的“工笔数描”,再加上对专业性较强名词的解释,使得社会公众看得全也看得懂,从而实现对中央部门预算支出质量和效益的全面监督。

预算公开让“钱花得更有效果”。对于公众来说,不仅关心各部门公开的预算“账本”是否详细,还关心“账本”里的各项支出能否花得有效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,严控一般性支出,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,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,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,全国财政支出70%以上用于民生。预算经人大审核通过之后,各项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,不能随意改变。今年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表的公开范围继续扩大,进一步敞开了社会各界了解政府履职的“窗口”,更加清晰展现了财政资金的“任务单、时间表、效果图”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、硬化预算约束,政府预算才有意义,钱也才能花得更有效果。

持续提升预算透明度,推动打造“阳光财政”。健全全面规范透明、标准科学、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,就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、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为老百姓过好日子提供制度保障、铺就康庄大道。

关键词: